Saturday, January 06, 2007

曾多乱弹:中外黄金投资渠道比较和选择

既然是投资,尤其是作为散户的话,最好不要轻易和实物交割打交道。我们赚的不过是差价而已,虽然相对于期货里面的大宗商品交割,实物黄金的保值、存储、抗通货膨胀性虽然都较好,但还是有实金提取和交收的二次清算交割行为,期间的成色鉴定、重量检测等手续也非常麻烦,更重要的是实物交易都是实打实的结算,无法放大资金利用效率,获利空间不大,
虽然中国人历来有藏金的习惯,不过我只是炒手,喜欢捞一把就走,何况喜欢资金时刻流动,现在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买个金光闪闪的东西压箱底的想法可能退休后才会考虑考虑吧。
理论上来说,国内的黄金投资渠道是非常多的,除了各大银行和黄金公司可以交易纸黄金或实物黄金,还可以做在期货交易所在黄金期货,对于小本经营的散户,在银行无疑更为现实,下面就详细谈谈。
国内招商银行是最早开展实物黄金交易的银行,招行是我非常喜欢的银行,服务好、品种多,如果早开展纸黄金业务的话,我一定会开户的,但是实物黄金交易还是免了吧,虽然我不怀疑他的回收能力,可惜我现在在黄金投资方面并不准备长期投资。
据我了解,目前国内主要的纸黄金理财产品有三种:中行的“黄金宝”、工行的“金行家”以及建行的“账户金”。
  交易时间方面,中行“黄金宝”的交易时间为24小时不间断交易,工行“金行家”是从周一到八点到周六凌晨四点不间断交易,建行“账户金”为白天10:00至15:30。
  在报价上,中行“黄金宝”的报价参考国际金融市场黄金报价,通过即时汇率折算成人民币报价而来;建行“账户金”直接采用了依据金交所的AU99.99和AU99.95的实时报价为基准的报价方式;而工行“金行家”则把人民币和美元分开,综合采用了国内金价报价和按国际金价报价。
  交易点差是所有炒手最关心的,这直接关系到获利,中行“黄金宝”业务单边的交易点差为0.4元/克;建行“账户金”的单边交易点差为0.5元/克;工行“金行家”的单边点差则分成两种,“人民币账户金”为0.4元/克,“美元账户金”为三美元/盎司。
相对而言,我更喜欢中行的交易时间和点差。
在国外的话,由于做空机制的普及和金融监管的完善,渠道更多,大点的资金做可去做期货,小资金做做黄金板块的ETF和CFD也都还不错,反正多空都可以做,大有大赚,小有小赢。

曾多乱弹:从运动员到操盘手教练(二)

关于新手怎样克服交易时候的恐惧感,很多新手认为要想以交易为生,至少要保证八成的成功率,Doug并不同意这个观点,最好的交易员也只是在53% 的时间挣钱,So stop trying to be perfect. Just make smart trades and take smart losses. 至于决定是否开仓的最重要因素,我和Doug的想法一样,就是评估风险和收益。What is the probability of it working and how much will you make vs. what is the probability of it not working and how much will you lose. If the reward outweighs the risk by at least 2:1, then you can put the trade on knowing you made an objective trading decision. This does not guarantee the trade will work (remember it is a 50-50 game) but if cut your losses and employ this objective strategy consistently then, over time, you will make money trading. It works for the Casinos.

Monday, January 01, 2007

1.1 从运动员到操盘手教练(一)

也许你很难想象,有的公司只招收有运动员背景的操盘手,事实正是如此,Doug Hirschhorn在大学是个棒球手,毕业后进了一家坚信只有运动员才适合做操盘手的公司,然后在Chicago Mercantile Exchange进行期货交易,做了几年之后回到大学做体育老师教棒球,读运动心理学的硕士的时候开始研究体育与交易的关系,为此写了一本书The Trading Athlete: Winning the Mental Game of Online Trading,之后重返金融界在纽约一家公司担任操盘手教练,现在自己开了一家咨询公司。他关于交易的一些观点我是比较赞同的(可能因为我和他都是半路吧,嘿嘿)。

开仓之后一个操盘手心中最需要考虑什么因素?Doug Hirschhorn的答案是不断的问自己:“如果没有这个仓位,我会怎么办”,真是和我不谋而合。操盘手做交易决定的时候绝对不能受情绪和资金变化的影响,不断的向自己发问能有效的帮助自己客观的看待这一次交易,市场下一步究竟是涨是跌谁都不知道,不能就因为你HOLD了一个LONG单,而市场实际上狂泻的时候你仍然固执己见。

12.31质疑金融改革ZT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问题的核心是防范金融危机,当下进行的所谓金融改革反而可能促进它的发生。比产业倒闭更加危险和带全局性危机的,就是金融崩溃。即使中国经济搞得再好,有技术升级,也难免会有一场金融危机。 因为经济运转30年,必然会积聚一大批矛盾,最终表现在呆账和通货膨胀上面。 实际上中国的商业银行里面,还遗留着计划经济时期许多呆账,过一段时间就要抹一次符号,金融危机就是抹符号的过程。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口60年以来保持年轻结构。1840~1949年,中国人口生得多死得多,百年停滞,仅从4亿增加到4.5亿。建立新中国之后,连续60年人口增加到12.5亿,增加了8亿,生得多死得少。年轻人多,积累率就高,储蓄率、投资率、经济增长速度都高。现在多少问题都能够得以掩盖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稳居世界前列。 15年以内,如果产业技术不能升级,15年后再遭遇人口老龄化,储蓄率就会降下来,经济增长率也一定会下降。那时,累积的危机就会暴露出来。国内利润大量汇出,外汇储备下降,储蓄跟不上,银行呆账就不能掩盖了。 危机有可能提前。 一是外国敌对势力不能允许中国政策调整,怕危害到他们的利益,可能使用威胁和武力。 第二就是他们继续推动国内权力资本势力,以改革开放名义搞瓜分,他们设计的“金融改革”,可能促使中国金融崩溃的发生。 投机资本进入造成外汇大量积累并且外流 目前中国大量积累外汇近9000亿美元,其中至少有3000亿美元是国际投机资本,早晚要流出,或以流出相威胁。 西方经济学的宏观经济平衡是储蓄等于投资。 如果储蓄大于投资,像中国1993年以来的那样,资本必定外流。 我们引进了6000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2000年以后人民币该升不升,引起升值预期,国际投机资本大量进入,大约有3000亿美元,这就是9000亿美元外资流入。 但是,有多少资本流出呢? 国家外汇储备接近9000亿美元,私人和企业正当的外汇存款,估计有5000亿美元, 还有3000亿美元非法“外逃”的腐败资金,总计大约有17000亿美元。反正储蓄大于投资的部分,一定是以外汇形式流出了。 还有一个指标,国际收支平衡表里面的经常账户,只要是顺差,一定就对应着资本流出。 所以大家都不相信,为什么中国资本过剩还要引进外资,我们认为,应该到了马上取消对外资优惠的时候了。 引进外资的作用,根本不是弥补资金缺口,而是先进的管理和技术。说市场没有换来技术未免太绝对了,但是,核心技术肯定换不来,要自己创造,而且要以国家力量支持,不能仅依靠市场。实际上,外资的引进,对于遏止和制约国内权力和行政干预,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国际投机资本从 2000年以后大量流入,外商直接投资的人民币利润越来越多,现在每年200多亿美元,几年以后可达到500亿美元,与引进的外资持平。投机资本从房地产到股市来回窜,也肯定会有集中流出的那一天。到时候金融危机就会发生。因此,人民币不能完全自由兑换,对于国内外投机资本的对流绝不能采取完全放开的政策。至于人民币不能完全自由兑换可能影响经济效率问题,实际上并不存在。香港和国内外汇黑市都可以实行有限制的自由兑换,而且大部分个人和企业用汇已经放开,只剩下对于投机资本的管制了。 如果完全放开,中国离外汇金融危机就不远了。 外汇管制的放松与腐败资金外逃 现在非法的资本外逃大约有3000亿美元,其中大约1/3又以外商身份流回国内赚钱。它们外逃是因为制度问题,“洗干净”了以后再流回,则是宏观经济问题。在中国有优惠政策,可以赚大钱,这和国际投机资本已经没有区别。近几年来,国际投机资本持续进入,国内腐败资金不断流出,再流入,已经形成了置换,但是由于外汇管制,还远远没有置换完毕。国内腐败资金还有多少没有转移出去?每天还在产生多少新的腐败资金?还没有科学的定论,估算30年以来权力资本化造成的腐败财产,应该不少于20万亿元人民币,且大部分还没能转移出去。 国内腐败资金,是一定要外逃洗钱的。一旦完全放开外汇管制,必定集中外逃。不仅要兑换外汇,还要挤兑人民币,抛售股票和房地产。如果国际投机资本准备配合国内腐败资金外逃,会继续进入弥补缺口,掩盖危机。如果不想,则金融危机马上就会发生。其实,掩盖也是暂时的。因此,国内腐败资金的外逃的力量有多大,冲击有多大,绝对不能忽视。政府应该先有效地清除腐败,解决腐败资金以后,再考虑人民币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货币自由兑换国家,若法制不完善,经济秩序混乱,社会腐败,权势者和管理者大模大样盗窃社会财富,必然发生社会财富大规模逃出。外汇财富大量流失会引起本位币汇率大幅跌落,再丧失其他国内物质财富,引发恶性通货膨胀和银行挤兑风潮,并由金融危机发展为全面的经济危机。以硬通货流出形式大量丧失社会财富而引发的金融和经济危机,杀伤力足以使一国的经济实力损失大半。 金融创新工具 外汇管制特别是管制投机资本,应当是长期的。但是在“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口号下, 一直在极力推行搞QFII和QDII等过渡措施,等于基本取消了对于投机资本和限制,促进了国际投机资本和国内腐败资本的置换,目的是放国内腐败资金外逃。这是最危险的利益导向。 第二,外企及其他外资A股上市,会让其在中国的经营风险完全转给了中国人和中资机构。这样外企既可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赚大钱,又可利用中国人的钱,从而彻底甩掉风险。他们不是作为A股市场的投资者,而是作为A股市场的融资者(股票供应者)去吸收中国人在A股的投资。其相当一部分原自有资本因被替换为中国投资者的股本而可逐渐撤出中国,因有境外投机资本继续涌入,这部分(以外汇的形式)撤出的外资可能并不会显露出中国外汇储备的显著变化,即外汇储备总量由于境外投机资金(因金融领域不断对外“接轨”)的大量进入掩盖了实业外资的大量撤出。外汇储备总量可能变化不大,但其结构变了,实业外资所占比例日益减少而投机外资则日益增加。最终中国外汇储备中投机外资将大大超过实业外资。金融风暴及随后引发的全面经济危机就难以避免。而在金融危机来临之时或在这之前,(A股上市的)实业外资和金融外资又能够迅速撤离。 这就是A股全流通及接踵而来的外企A股上市将产生的巨大金融风险。 即便我们在实现A股全流通后不开放在华外企A股上市,外企(包括金融业外企)仍可通过合资的方式“曲线进入A股”融资撤资。 因此,只有立即停止正酝酿推出的外企及其他外资A股上市计划,才能使已实现全流通的股市不会成为外企的撤出通道和境外金融投机资金兴风作浪之处。为防止外企通过合资方式“曲线进入A股市场”融资撤资,对实行全流通的个股,应明确规定合资外方不得撤出资金。 第三,凡期货交易都是为规避现货交易者的风险,这些风险(及由此产生的利益)则完全由期货投机者承担起来。由于有手续费,期货的风险总是大于其规避的风险。如再考虑机会成本的因素,则产生的风险更是大大超过规避的风险。如用于期货投机的资金完全是投机者的自有资金,是他们用自己的钱在为社会承担风险并因此而获得利益或亏损,这对社会经济无疑是好事。然而,目前相当大一部分期货投机资金是银行及金融机构的贷款(在我国还有国企资金),即这些期货投机的风险最终还是由社会承担,而且是社会经济最核心最敏感也最脆弱的金融系统承担。因此,当今的期货交易带给社会的风险已远远大于其为社会承受的风险。 在期货交易的内容上,商品期货对商品的流通和生产比金融期货更有实际意义(而即将重据世界货币宝座的黄金,其期货交易不能算作一般的商品期货,而应视为金融外汇期货,并应将黄金纳入外汇管制政策适用范围而禁止其期现货交易。)但即使是商品期货交易,也必须是在隔绝了金融系统贷款及国有资金进入(即完全由投机者个人承担风险)的条件下,才对社会经济有积极的意义。 股市已全流通,管理层积极筹划推出股市期货交易,大大增加了金融风险。股市的期权期货有利于空方打压股市,掀起更大幅更频繁的股市波澜,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是消极破坏作用。汇市的期货期权交易为规避汇率风险产生,由于金融期货本身的特点及很难避免的银行金融业实际上混业经营,汇市期货期权风险远远大于其为社会分担的风险,与人民币自由兑换、股市期货期权一起,构成境外金融投机资金得以冲击的三个必要条件。 外资控制我金融企业 为什么要提前开放一年,争先恐后地向外资出售银行?国有银行的所有者是谁?出售价格谁定?有没有低价出售的问题?没有全国人大批准,有没有违反法律程序的问题?银行巨额的坏账损失有很多是可以追回的,现在人走账烂,人为造成无人追账,中央各部许多直属公司都是这种情况。管理层放弃了追逃巨额银行坏账的努力,大量坏账打包,以不成比例的低价贱卖外商。合资以后,原有呆账怎么处理?国有企业怎么办?是不是要一揽子甩给财政?国内银行与外商合资,自己的秘密全部暴露,以后被外国投资者股东一方的银行,把自己的高端客户拉走,自己怎么可能搞好经营?各类金融机构能不能保持控股权?金融机构被外资控制,在政治、经济和经营管理的后果是什么?有没有认真的评估,并且通过法律和公开讨论?私下交易难道是合法的吗? 银行是金融的核心。银行的自有资金有8%即可,而占自有资金一半以上即可控股。因此占银行资产的4%以上不但可有20倍以上杠杆效果,而且控制庞大社会存款,掌控国家经济命脉。外资金融机构可利用金融资本控制产业资本。中国大型金融机构董事会里都有境外金融机构代表,企业国际并购活动都可能通过银行透露给竞争对手;外资机构可将金融市场风险通过关联交易和衍生工具转移到其控股的金融企业之中。外资金融机构常用的策略是: 第一步,小比例参股进入董事会,了解被投资企业情况,同时了解和掌握所在行业趋势和市场状况。 第二步,通过增资或收购等途径把持股比例提高到离控股国内金融企业仅有一步之遥的某个临界点(或直接控股)。 第三步,通过外资所在国的政府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借助中国经济的上升周期,迫使人民币进一步升值,使外资机构所持有的人民币资产(中国金融企业股权)升值。 第四步,人民币持续升值导致出口逐步下降,而国内需求因财富外流却难以提高,最后导致宏观经济环境逐步恶化。 第五步,在中国宏观经济环境逐步走向恶化的过程中,人民币汇率已经处于高位。此时,外资机构通过政府组织和其他手段要求中国开放资本账户,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 第六步,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伴随中国经济增长周期一路持有的股权不仅分红丰厚、而且得到股份增值和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双重收益,他们通过金融企业上市减持股份,并把投资和利润兑换成为外汇撤离中国。 第七步,当这种撤离行动变成一种一致行动时,人民币不得不大幅度贬值,国内金融危机发生。 第八步,利用金融危机和人民币贬值之际,境外机构把外汇回流回来再兑换成人民币,并进一步增持或收购中国金融机构股份,达到控股目的,完成对中国金融业的进一步控制。经过一系列地有序进攻,大部分中资金融企业将变成外资金融机构在华的分支机构。 到2007年,中国银行业将对外资全面开放,届时进入中国的银行将更多地以独资银行形式存在,包括当前这些境外战略投资者自己所设立的各个嫡系分支银行,这些战略投资者银行的嫡系分支将和它们在中国参股银行的旁系分支发生面对面的争夺,包括市场和高端客户群。境外战略投资者将自然会通过各种渠道把参股银行的优质客户群提供给其嫡系分支机构, 也不会把先进管理经验提供给参股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利用打入中资银行内部的机会,将掌握中资银行的核心信息和弱点。现在许多中国大银行都有外国银行或公司入股,并进入董事会,了解中国银行的机密和各种资金动向、客户资源等,这会让中国非常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