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25, 2006
全球转载,令我汗颜
这两天写了三篇关于中国核电招标的长文,最开始是发表在文学城上面,各位版主帮忙之下很快被置顶,本以为话题过于敏感,国内不会转载,哪知道倍可亲中文网、德国中文网、中华网、新浪网、搜狐、TOM等国内外数十家媒体接下来纷纷转载,在很多论坛更是成为头版热点,用GOOGLE和百度等各种中文搜索引擎就会发现流传速度之快和传播范围之广,反响之热烈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在此感谢大家的支持关心,几篇文章由于是看了新闻报导之后的即兴之作,身在国外,资料搜集得不齐,如有各种疏漏之处,敬请大家海涵。
三代陷阱-三论日本中标中国百亿核电设备的危害
上世纪70年代,是全球核电发展的黄金时期,美国、法国以及日本等众多国家均在这个阶段完成飞跃。而中国虽然对核电技术的掌握相当早,但是一直没有将其民用化,实际上核潜艇的核反应堆与核电站反应堆堆芯技术基本相同,就像汽车行业大卡车和小汽车的关系,法国核潜艇1970年下水之后,便开始将此技术转为民用核电站,目前法国核发电占总发电能力的78%,反过来看中国,中国的核潜艇下水只比法国晚了一年。但第一个核电机组1985年才开始建设,而且并未采用自己的技术。曾经成功研发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中国核动力研究院,直至秦山核电站二期建设项目批准,才被允许参与核电技术的投标。中国首个核电站30万千瓦秦山核电站的建设计划,直到1991年12月,方始正式并网发电。当然其中牵涉到多种原因,比如中国的煤资源优势得天独厚,价格也相对低廉,这样核电相对于火电难有竞争力,加上当时中国众多行业都缺钱,而核电单位发电装机容量的造价大概相当于煤电的三倍,比起水电,也要高出三分之二以上。即使要缓解电力紧缺的局面,有限的资金也肯定不会优先选择核电。 实际上,当时几乎很少有人对中国长期的能源需求有清晰的判断,对于核电的战略定位更是无从谈起。这与中国在核武器研制方面的合理规划,一步一个脚印的稳打稳扎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近两年形势大变,中国的煤炭价格大幅上扬,几乎所有品种的能源供应全面趋紧,开始凸现核电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的尴尬,截至目前,我印象里面中国投产和在建的只有11个核电机组,装机容量大概是800多万千瓦,在中国电力总装机容量中的比重不足2%。 国际上发展核电的呼声日益高涨,就连在已经废除核电的意大利,贝卢斯科尼也呼吁民众重新考虑核电,因为“过高的能源价格已经影响了这个国家的竞争力”,温家宝提出的中国核电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占届时全国总装机容量的4%;在建的装机容量,也将达到1800万千瓦。 我记得目前已经投产及在建的核电机组中,秦山核电站一期及二期均采用了国产堆型,三期则采用了加拿大原子能公司的重水堆型;大亚湾、岭澳核电站采用的是法国法马通公司的堆型;而正在建设的江苏田湾核电站一期工程,采用的则是俄罗斯原子能出口公司的堆型。 2004年,中国将三门和阳江共计四台百万千瓦的核电机组面向国际招标,要求是必须采用第三代堆型,而招标思路却由2001年末的中国核电将采用“秦山自主发展核电”的模式被“整体引进国外技术”的决策取代,领导们认为应该先对外招标引进若干套,然后再照着别人的技术自己来做,实现国产标准化百万级批量生产。 我对统一堆型并没有意见,关键是法马通的EPR(欧洲压水堆)或东芝西屋的AP1000,是目前可供选择的仅有的第三代堆型,但前者在芬兰的EPR项目刚刚开工,后者更至今未被商用采用。即使中国能够成功引进,也要经过四到五年的实际检验,才能进入规模量产阶段,这显然难以实现2020年的核电发展目标。 目前最合理的应该是先小批量上马一些采用二代改进技术的国产核电机组,同时抓紧时间研制自己的第四代,想在第三代技术上一步到位的激进路线我认为并不现实。 所谓“第三代技术”,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定义,实际上称不上“代”的概念,只是一个逐步的改进版本而已。现有的第二代技术及二代改进技术已经很成熟,目前国际上有超过15000堆年的安全运行经验,经济上也更为可行。 中国作出全面引进国外三代技术的理由之一,是希望能够引进并消化之后,站在更高的技术基础上开发自己的技术,但关键是目前国际核电界研究的第四代核电反应堆堆型主要包括革新和安全的压水堆以及高温气冷堆等六个堆型,与当代核电技术,不论是第二代还是第三代都没有任何关系,第四代核电技术并不是在第三代技术基础上的延伸。它与当代核电技术相比,是根本性革命性的变化,包括方案以及概念完全不同。第三代技术不是第四代的必由之路。如果说美国人的超过1000度的超高温气冷堆是第四代的候选目标的话,那么清华大学正在筹建的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更是可以最先实现的第四代,面对全新的第四代堆型研制,中国人的技术上的弱势并不明显,关键还是看政府的决心和魄力。
东芝的阴谋-再论日本中标中国百亿核电的危害
背景:一、2003年初,获国务院通过的一份国家计委[(计)2866]号文件,确定了要以“秦山自主模式”为主,“积极发展核电”,并且提出了2020年实现4000万千瓦核电装机容量的目标。然而文件发布后不久,原定的“秦山自主模式”在执行时却被“整体引进国外技术”、“统一技术路线”取代。决策者认为,应该先对外招标引进国外比较先进的第三代技术,然后再按照技术转让的条件消化后自己建造其他新的核电站。二、久悬未决的中国核电招标已经进入最后阶段,国家核技术公司已于近日把最终的中标意见上交了国务院,为期近两年的核电招标结果,最迟将于年底向外界公布。东芝控股的西屋公司有可能成为核电招标中最大的赢家,据透露,西屋中标的技术价格约为1500美元/千瓦。按照《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年中国装机容量至少为4000万千瓦,同时中国将为第三代核电技术支付数百亿美元。 2006年2月6日,日本东芝公司以高出竞争对手1倍的价格,耗54亿美元巨资将西屋公司纳为己有。东芝在完成对西屋的收购之后股票价格一路下跌,分析人士认为这场收购带有冒险性质,其行为已超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基本原则。1999年英国核燃料公司(BNFL)收购西屋时仅花了12亿美元。 在收购西屋的同时,东芝公司近期又在半导体领域扩张投资近20亿美元。东芝在短时间内连出巨资,搞战略性扩张,明显的是有日本政府在后面支持。从日本国内需求看,其核电设施要到2030年才需要更新设备。以生产半导体为主业的东芝公司不惜血本收购西屋,其目的连瞎子都看得出就是为了中国数百亿美元的核电市场。 中国的决策者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被日本人给忽悠了,东芝西屋的所谓三代技术只不过是一种商业炒作。 在过去几年中,西屋时不时的在各种国际会议中使用二代三代的概念,这种划分也误导了很多人。他们称自己的AP-1000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惟一经过美国核管会认证和批准的三代核电站技术,比现在运行的核电站安全程度提高100倍。 但该技术至今未被任何一个国家所采用。在2005年芬兰核电项目的招标过程中,西屋公司最初也是以此技术参与投标,却在中途突然退出。 当时有报道,西屋退出芬兰项目时对外宣布的原因是考虑到价格方面没有竞争力。也有文章指出西屋是出于对这项新技术的成熟性没有足够把握。 中国如果贸然引进会有重大风险,而且东芝西屋的三代技术目前没有参考电站,给工程的具体实施带来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技术转让尤其是核心技术转让不可能全面实现,比如设计的软件,只给目标程序,不给源程序,没办法作任何变动。 所以中国设想的“应该先对外招标引进国外比较先进的第三代技术,然后再按照技术转让的条件消化后自己建造其他新的核电站”行不通,首先你引进的技术并不见得很先进,而且没有经过实践检验,何况引进后也吸收不到核心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被国际原子能机构认可的“下一代”核电技术,与当代核电技术(包括所谓的西屋第三代)相比,是根本性革命性的变化,包括方案以及概念完全不同,中国花大把的金钱引进后又花上更长的时间消化后突然发现,第四代还是掌握不了,这就是日本人的阴谋。
Sunday, October 22, 2006
专业角度分析中国百亿美元核电设备让日本人中标的危害
久悬未决的中国核电招标已经进入最后阶段,国家核技术公司已于近日把最终的中标意见上交了国务院,为期近两年的核电招标结果,最迟将于年底向外界公布。记者获悉,西屋公司有可能成为核电招标中最大的赢家,据透露,西屋中标的技术价格约为1500美元/千瓦。按照《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年中国装机容量至少为4000万千瓦,同时中国将为第三代核电技术支付数百亿美元。
我曾经在电力系统的设计部门工作多年,本文试着从专业角度分析其危害性。
在三国设备中,俄罗斯的设备历来傻大笨粗,不过参数余量大,即使运行工况高于标准值,也能短时承受一定的冲击,但就像俄罗斯的军工一样,他们的系统整合有独到之处,加上苏联时期留下的核技术基础尚在,他们的核电站技术总体不算差,甚至在理念上也很多创新的东西,可底子再厚也有吃完的时候,由于俄罗斯产品可靠性差,毛子的电子和信息水平又一般,所以他的设备出现应用故障,导致在投标中首先出局是很正常的,就象我以前在中国经常参与国家电力公司的设备招标一样,安全问题是一票否决制,没什么好讲的。
接着说到法国设备,其实中国目前已经建成并投产的核电站是大杂烩,法国设备和俄罗斯设备都在不同的核电站用过,法国人的电子水平肯定比俄罗斯人要高,安全性和可靠性也要好,但是国力的限制,再怎么强也还是比美国水平差。如果小日本单独来投标中国的核电设备,肯定没戏,哪个领导敢拍板用日本设备肯定会被人用唾沫淹死,关键是东芝迂回控股了技术领先的美国西屋公司,同时牵涉到中美关系,这一下中国领导就犯愁了。
工作中接触过许多象平高东芝、常州东芝、西安三菱之类的中日合资电气设备制造企业,多年来与日本人打交道的经验证明,日本人历来阴险,所有的合资企业根本摸不到日本技术的核心,合资企业就负责组装和生产一些配件,中国人企图通过市场换技术的想法很难行得通,更何况从中国第一个核电站建成至今也有不少年了,不还只是摸个皮毛嘛,不下定决心自己搞就会永远受制于人。日本人更狡猾的在于,在有较强的竞争对手的时候,投标时常常报个平价甚至低价,加上人情和金钱开道先把标中下来,一旦你用上他的设备,在以后的维护、人员培训什么的方面把钱再捞回来。这次相当于日美联合投标,有些领导一看到价格可以谈,加上说不定还有去美国、日本出差遛弯的机会就软骨头了,这几百亿的设备能这么草率嘛?
中国自己通过努力,也掌握了一些技术,完全可以用这些过渡技术应急少量建一些目前负荷太大、远方调电困难的核电站,然后与俄罗斯或者其他国家合作,积极研究第四代技术,早日建成完全自主的世界领先的核电站。经营报的文章上说什么“批量化建设核电站,我们需要相同的技术”的借口看上去冠冕堂皇,其实说不过去,首先是中国到了批量化建设核电站的时候嘛,中国还穷,负荷也不见得发展得那么快,先不要大把大把的钱丢在全部是外国设备的核电站上,首先提高自己的自动化调度水平和控制网损的水平,即使要建,也可以建中国厂家自己可以提供设备的常规电厂,再退一步讲,建核电站也可以试用一下中国自己知识产权的设备,不实践怎么会有可能提高呢。任何国家出口关键设备绝对是有暗门的,包括中国自己出口的设备也一样。现在的情况是,小日本的那些常规电力设备即使留有暗门,对中国的威胁也不大,比如断路器、隔离开关、GIS、HGIS,大不了把这个站的负荷甩掉或者把这个设备换掉,也不会影响整个系统运行,核电站就不行了,首先不可能换设备,其次把核电站与外界的电气联系中断很容易,但核电站内部万一出现核泄漏,谁又能负得了这个责呢?
作者的文学城博客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php?blogID=12754和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60334863,欢迎大家一起探讨。
以下是中国经营报原文:久悬未决的中国核电招标已经进入最后阶段,国家核技术公司已于近日把最终的中标意见上交了国务院,为期近两年的核电招标结果,最迟将于年底向外界公布。记者获悉,西屋公司有可能成为核电招标中最大的赢家,据透露,西屋中标的技术价格约为1500美元/千瓦。按照《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年中国装机容量至少为4000万千瓦,同时中国将为第三代核电技术支付数百亿美元。
三方角力 日资胜出
“阳江、三门这些亟待建设的核电站,都在等待着核电技术的最终中标结果。”知情人士透露,“西屋的AP1000技术将成为他们的首选。”
对于西屋来讲,两年的等待是值得的。
根据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将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约10亿千瓦)的4%,达4000万千瓦。这意味着,从2006年起,中国每年将至少批准建设两个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最终再建成20座核电站。这些核电站将全面采用国际最先进的第三代核电技术。 据了解,在招标初期,俄罗斯原子能出口公司、法国法玛通以及西屋公司三家外国公司进入了核电招标的短名单。而此前,中国政府高层带领国家核技术公司几乎走遍了世界上所有应用第三代技术的核电站。
其实中国核电高层的初衷是尽可能使用俄罗斯的技术,因其“技术先进、价格低。”知情人士透露。
在确定这一前提后,田湾核电站被核电高层们确定成为了俄罗斯第三代核电技术的“试验田”。但事与愿违,俄罗斯的设备出现了应用故障,负责招标的国家核技术公司只能放弃这个首选,俄罗斯技术最先出局。
而后,由于西屋公司的AP1000技术设计简单,成为招标热门,但核电招标再次遭遇变数。今年2月,日本东芝公司已经斥资54亿美元购得西屋51%的股权。
一些中日关系专家认为,日本政治倾向攻击性,东芝与政府间关系又非常默契。因此,中国如果选择西屋技术,将使中国核电安全面临不确定性。
“这是大家没有预想到的,因为招标组成员基本都是由核电技术人员组成,对国际关系的风险缺少判断能力,因此核电招标被一拖再拖。”知情人士透露。
于是,原本已经出局的法玛通再次回到了招标小组的视线,“可是法玛通的安全技术非常复杂。” 在几次三番的权衡后,最终幸运还是落在了西屋的身上,“因为西屋的AP1000概念先进,适宜未来批量化生产。”
此时对西屋有利的是中日关系也出现了回暖的动向。“近期,安倍晋三访华是一个很重要的回暖迹象。”
据悉, 国家核技术公司近日已把核电招标结果上交到国务院,国务院最迟于年底前作出最终决断。
争夺第四代
在追求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同时,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CNP600技术和CNP1000技术,被业界认为是可与国外技术相媲美的2.5代核电技术。台湾还曾派代表团专门赴深圳和成都进行考察。 秦山核电公司董事长李永江多次表示:“CNP600完全可以承担短期内建设高标准全新核电站的重任,是最好的‘权宜之选’。”
“目前批量化建设核电站,我们需要采用相同的技术。”中国核学会秘书长傅满昌分析国内技术落选的原因,“目前国内技术都是在第二代技术上的改进。”
很明显,经过漫长的招标,国内的核电决策层已经意识到了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据悉,目前中国和俄罗斯已经在联手进行第四代核电技术的研发和实验。
但是“第四代核电技术距离我们还很远,至少要到2030年后,才会有突破。”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沈文权告诉记者。
而西屋公司也已经着手第四代核电技术的研究,双方将展开新一轮的角逐。
目前国内核电站建设采用以业主为核心的运营模式,即由中国核电集团和广州核电集团加上地方电力公司,分别作为各种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营方,并进行企业模式的经营。外资以技术参与持股的模式,无疑可以节省投资,但知情人士表示,“不会过多考虑技术持股方式。”
而面对数百亿美元的付出,中方也将尽量采取弥补的措施。“核电站建设所需的主要设备将由国外公司提供,但是相关的管道、阀门等设备,都会争取由中国公司提供。”
据悉,目前成都、江苏等部分元件生产企业已经为新建核电站的设备招标展开了备战。“在这一领域,我们能够获得多少份额还很难说。”江苏一家管道、阀门的生产企业告诉记者,“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多数核电站的管理者还是青睐国外产品。”
我曾经在电力系统的设计部门工作多年,本文试着从专业角度分析其危害性。
在三国设备中,俄罗斯的设备历来傻大笨粗,不过参数余量大,即使运行工况高于标准值,也能短时承受一定的冲击,但就像俄罗斯的军工一样,他们的系统整合有独到之处,加上苏联时期留下的核技术基础尚在,他们的核电站技术总体不算差,甚至在理念上也很多创新的东西,可底子再厚也有吃完的时候,由于俄罗斯产品可靠性差,毛子的电子和信息水平又一般,所以他的设备出现应用故障,导致在投标中首先出局是很正常的,就象我以前在中国经常参与国家电力公司的设备招标一样,安全问题是一票否决制,没什么好讲的。
接着说到法国设备,其实中国目前已经建成并投产的核电站是大杂烩,法国设备和俄罗斯设备都在不同的核电站用过,法国人的电子水平肯定比俄罗斯人要高,安全性和可靠性也要好,但是国力的限制,再怎么强也还是比美国水平差。如果小日本单独来投标中国的核电设备,肯定没戏,哪个领导敢拍板用日本设备肯定会被人用唾沫淹死,关键是东芝迂回控股了技术领先的美国西屋公司,同时牵涉到中美关系,这一下中国领导就犯愁了。
工作中接触过许多象平高东芝、常州东芝、西安三菱之类的中日合资电气设备制造企业,多年来与日本人打交道的经验证明,日本人历来阴险,所有的合资企业根本摸不到日本技术的核心,合资企业就负责组装和生产一些配件,中国人企图通过市场换技术的想法很难行得通,更何况从中国第一个核电站建成至今也有不少年了,不还只是摸个皮毛嘛,不下定决心自己搞就会永远受制于人。日本人更狡猾的在于,在有较强的竞争对手的时候,投标时常常报个平价甚至低价,加上人情和金钱开道先把标中下来,一旦你用上他的设备,在以后的维护、人员培训什么的方面把钱再捞回来。这次相当于日美联合投标,有些领导一看到价格可以谈,加上说不定还有去美国、日本出差遛弯的机会就软骨头了,这几百亿的设备能这么草率嘛?
中国自己通过努力,也掌握了一些技术,完全可以用这些过渡技术应急少量建一些目前负荷太大、远方调电困难的核电站,然后与俄罗斯或者其他国家合作,积极研究第四代技术,早日建成完全自主的世界领先的核电站。经营报的文章上说什么“批量化建设核电站,我们需要相同的技术”的借口看上去冠冕堂皇,其实说不过去,首先是中国到了批量化建设核电站的时候嘛,中国还穷,负荷也不见得发展得那么快,先不要大把大把的钱丢在全部是外国设备的核电站上,首先提高自己的自动化调度水平和控制网损的水平,即使要建,也可以建中国厂家自己可以提供设备的常规电厂,再退一步讲,建核电站也可以试用一下中国自己知识产权的设备,不实践怎么会有可能提高呢。任何国家出口关键设备绝对是有暗门的,包括中国自己出口的设备也一样。现在的情况是,小日本的那些常规电力设备即使留有暗门,对中国的威胁也不大,比如断路器、隔离开关、GIS、HGIS,大不了把这个站的负荷甩掉或者把这个设备换掉,也不会影响整个系统运行,核电站就不行了,首先不可能换设备,其次把核电站与外界的电气联系中断很容易,但核电站内部万一出现核泄漏,谁又能负得了这个责呢?
作者的文学城博客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php?blogID=12754和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60334863,欢迎大家一起探讨。
以下是中国经营报原文:久悬未决的中国核电招标已经进入最后阶段,国家核技术公司已于近日把最终的中标意见上交了国务院,为期近两年的核电招标结果,最迟将于年底向外界公布。记者获悉,西屋公司有可能成为核电招标中最大的赢家,据透露,西屋中标的技术价格约为1500美元/千瓦。按照《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年中国装机容量至少为4000万千瓦,同时中国将为第三代核电技术支付数百亿美元。
三方角力 日资胜出
“阳江、三门这些亟待建设的核电站,都在等待着核电技术的最终中标结果。”知情人士透露,“西屋的AP1000技术将成为他们的首选。”
对于西屋来讲,两年的等待是值得的。
根据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将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约10亿千瓦)的4%,达4000万千瓦。这意味着,从2006年起,中国每年将至少批准建设两个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最终再建成20座核电站。这些核电站将全面采用国际最先进的第三代核电技术。 据了解,在招标初期,俄罗斯原子能出口公司、法国法玛通以及西屋公司三家外国公司进入了核电招标的短名单。而此前,中国政府高层带领国家核技术公司几乎走遍了世界上所有应用第三代技术的核电站。
其实中国核电高层的初衷是尽可能使用俄罗斯的技术,因其“技术先进、价格低。”知情人士透露。
在确定这一前提后,田湾核电站被核电高层们确定成为了俄罗斯第三代核电技术的“试验田”。但事与愿违,俄罗斯的设备出现了应用故障,负责招标的国家核技术公司只能放弃这个首选,俄罗斯技术最先出局。
而后,由于西屋公司的AP1000技术设计简单,成为招标热门,但核电招标再次遭遇变数。今年2月,日本东芝公司已经斥资54亿美元购得西屋51%的股权。
一些中日关系专家认为,日本政治倾向攻击性,东芝与政府间关系又非常默契。因此,中国如果选择西屋技术,将使中国核电安全面临不确定性。
“这是大家没有预想到的,因为招标组成员基本都是由核电技术人员组成,对国际关系的风险缺少判断能力,因此核电招标被一拖再拖。”知情人士透露。
于是,原本已经出局的法玛通再次回到了招标小组的视线,“可是法玛通的安全技术非常复杂。” 在几次三番的权衡后,最终幸运还是落在了西屋的身上,“因为西屋的AP1000概念先进,适宜未来批量化生产。”
此时对西屋有利的是中日关系也出现了回暖的动向。“近期,安倍晋三访华是一个很重要的回暖迹象。”
据悉, 国家核技术公司近日已把核电招标结果上交到国务院,国务院最迟于年底前作出最终决断。
争夺第四代
在追求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同时,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CNP600技术和CNP1000技术,被业界认为是可与国外技术相媲美的2.5代核电技术。台湾还曾派代表团专门赴深圳和成都进行考察。 秦山核电公司董事长李永江多次表示:“CNP600完全可以承担短期内建设高标准全新核电站的重任,是最好的‘权宜之选’。”
“目前批量化建设核电站,我们需要采用相同的技术。”中国核学会秘书长傅满昌分析国内技术落选的原因,“目前国内技术都是在第二代技术上的改进。”
很明显,经过漫长的招标,国内的核电决策层已经意识到了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据悉,目前中国和俄罗斯已经在联手进行第四代核电技术的研发和实验。
但是“第四代核电技术距离我们还很远,至少要到2030年后,才会有突破。”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沈文权告诉记者。
而西屋公司也已经着手第四代核电技术的研究,双方将展开新一轮的角逐。
目前国内核电站建设采用以业主为核心的运营模式,即由中国核电集团和广州核电集团加上地方电力公司,分别作为各种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营方,并进行企业模式的经营。外资以技术参与持股的模式,无疑可以节省投资,但知情人士表示,“不会过多考虑技术持股方式。”
而面对数百亿美元的付出,中方也将尽量采取弥补的措施。“核电站建设所需的主要设备将由国外公司提供,但是相关的管道、阀门等设备,都会争取由中国公司提供。”
据悉,目前成都、江苏等部分元件生产企业已经为新建核电站的设备招标展开了备战。“在这一领域,我们能够获得多少份额还很难说。”江苏一家管道、阀门的生产企业告诉记者,“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多数核电站的管理者还是青睐国外产品。”
Subscribe to:
Posts (Atom)